2019年6月24日下午,新北区课程叙事组第四次活动在新魏幼儿园举行。本次活动由孟河实验幼儿园周丽老师主持。活动共分为五个环节。
第一个环节:“忆”童年
幼儿园课程需要设计者们努力回忆自己的童年、密切关注幼儿的童年感受。主持人抛出“说一说童年时你觉得幸福的一件事”这一话题。全体成员都沉浸在儿时趣事中,有的认为和父母一起享受亲情是幸福,有的则从儿时游戏中谈游戏的乐趣和同伴之间的趣事……从现场分享的老师脸上,看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。所以,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,是人一生之中的幸事。
第二环节:“品”好文
重温《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》第一章,组员们从“课程”这个主题再次学习,并且进行归纳,提炼出每一部分的核心概念。
第三环节:“享”故事
聚焦两个课程,分别为汪田田老师分享的大班微课程:好玩的区域(材料)和蒋红艳老师分享的中班微课程:奇妙的菌菇。这两个汇报现场展现了不同的课程研究方式和课程的行径脉络。
第四环节:“观”现场
大家一起观摩了张留玉老师开放的大班谈话活动《番茄施肥调查》,本次活动源于课程《种植小能手》的推进,是在种植劳动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事件,主要探究在课程中引导幼儿如何去解决问题,激发探究的欲望。
第五环节:“说”看法
三个现场分享后,围绕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内容进行生成?生成的依据是什么?即从哪些情形判断这个生成点对孩子的发展有益的,或是孩子需要的?全体组员又进行了探讨。老师们认为课程的源起可以是持续过程中累积的问题引起的策略,也可以是从偶发事件的兴趣出发,也可以是一个兴趣出发,但是过程中都需对资源进行了价值判断。能不能生成,要不要生成,在每个课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判断,每个策略的跟进都要判断,寻找判断的依据。
最后卞慧园长作出专业引领:看什么,怎么看?看行为,听语言,当孩子有问题、有新发明的时候,当判断他的想法和当下操作是否有偏差时,当孩子游戏需要关注潜在的发展可能时。然后再思:问什么,怎么问?当预设课程时的提问,看孩子对主题时的经验,当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,都可以发起不同的提问,引发孩子去观察、去探究。(撰稿、审稿:张留玉,摄影:冯亚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