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舞蹈的创编
一、儿童舞蹈定义
儿童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表现儿童生活的舞蹈。
二、儿童舞蹈的特点
儿童舞蹈不同与成人舞蹈,在舞蹈的动作节奏、语言和表演的形式和风格上都有其独有的艺术特点。
1、童真、童趣的世界
儿童具有爱玩、爱动和爱幻想等特性。他们对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很好奇,富有童趣的构思和表演形式,是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标志。
2、简单形象的舞蹈语言
3-12岁儿童处在生发发育期,骨骼软,易变形;肌肉弹力小,容易疲劳;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。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在做舞蹈动作时的控制力,节奏感、平衡力都比成人弱。因此儿童的舞蹈要回避过于复杂的动作和高难度技巧,通过简单、形象化的舞蹈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。例如用撅嘴、跺脚、捧腹大笑等简单动作来表达情绪。
3、快而重复的舞蹈动作
虽然儿童的控制力、节奏感、平衡力较差,但是弹跳力比成人好。因此快且重复的动作比较适合儿童,慢而舒缓的动作效果不太理想。此外,儿童的情绪总是变化无常,忽而吵闹,忽而安静。因此儿童舞蹈比成人舞蹈的动作短促,节奏快,不断重复的特点正是儿童情绪变化的反映。
4、鲜明、欢快的舞蹈音乐
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,舞蹈中容易出现拖拍或抢拍的现象。因此,儿童舞蹈中常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,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共鸣和浓厚的兴趣,而且节拍强的音乐能提醒儿童动作的快慢缓急,便于儿童掌握。
三、幼儿舞蹈创编的原则
幼儿舞蹈是幼儿表演、幼儿观看的,因此编导者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特点,寻找幼儿舞蹈动作特有的规律来编排。从生理角度来看:幼儿在生理发育时期,身体各部位处于生长阶段,平衡能力、控制能力、节奏感都比较差。因此,创编幼儿舞蹈动作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,力求动作简练、舒展、活泼、欢快。从心理角度来看:幼儿的大脑思维属于形象思维,注意力不易几种,好奇心强,好幻想,好模仿。因此,设计者要考虑多设计一些模拟性动,舞蹈形式可以是模拟动物性的或童话舞蹈以及游戏式的舞蹈。舞蹈不要过长,要短小精悍,活泼有趣,并有一定的简单情节,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容易接受。
四、幼儿律动的创编步骤
(1)明确目的
在幼儿自娱性舞蹈的创编过程中,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。是发展幼儿的模仿能力,还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,或者是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等。明确了目的之后,再去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编舞。
如果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,可编一些走、跑、跳、拍手、转腕、点头、转头等动作简单而有动律感强的动作。如果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形象模仿能力,可模仿劳动、生活类。例如扫地、洗衣、摘果子、刷牙、洗脸、敲锣、打鼓、骑马等。还可模仿动植物类。例如小树长大、鲜花开放、风吹、雪花飘、细雨以及蜗牛、大象、小熊、小猴子、公鸡、小鸭等,使舞蹈富有趣味性。如果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,可将我国的民间舞蹈如秧歌、云南花灯、新疆舞、藏族舞等基本步伐或基本韵律进行练习,既可欣赏到我国优美的民族音乐,又可培养幼儿全身体态动律的协调统一。
(2)找到合适的音乐
创编幼儿律动舞蹈的目的明确后,就要选择一个既符合舞蹈内容又富有动作性的音乐或歌曲,让孩子们一听到音乐的节奏,就有一种想随乐起舞的冲动。好的音乐或歌曲一定篇幅短小,乐句方整,好听,顺畅,上口,节奏鲜明,音乐形象突出,且富有动作性。
(3)设计主题动作
当音乐确定后,就必须根据歌词或音乐的内容,找出所表现事物或动物的最大特征,设计出能刻画人、事、物,突出主题、形象生动鲜明、动律感强的主题动作,再将主题动作进行变化。小班的律动一般采用3—4个动作,中班可采用5—6个动作,大班则可采用7-8个动作,注意设计的律动应富有趣味性或游戏色彩。
(4)让孩子参与舞蹈动作的创作
儿童舞蹈赏析